2025年4月17日,乌克兰第一副总理斯维里坚科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与美国签署矿产协议备忘录时,字里行间难掩苦涩:“我们已准备好为和平付出代价。”这份协议允许美国企业独占乌克兰稀土资源开发权,但作为交换,泽连斯基政府获得的仅是“恢复对乌情报共享”的承诺——而这原本就是美国作为盟友的义务。 就在协议签署后一周,美国国务院突然宣布终止调停俄乌冲突,转而向乌克兰输送F-16战机配件。 这场被特朗普称为“史上最划算交易”的矿产协议,揭开了美国俄乌政策的真实底色:所谓调停不过是攫取利益的工具,而战略转向的枪口,实则对准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国。
一、矿产协议:美式“和平”的价码
当特朗普宣称“用乌克兰矿产收益抵消军援投入”时,这场交易的本质已昭然若揭。 根据协议条款,乌克兰需向美方支付1000亿美元“援助偿还金”,而美企将在未来30年垄断该国锂、稀土等战略矿产开发。 更耐人寻味的是,协议刻意回避了对乌安全保障条款,却明文规定“美国有权终止技术转让”。 这种单边利益输送模式,与2024年美国强推的《美乌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出一辙——当时协议要求乌克兰电网改造必须使用美国设备,导致其至今仍在承受俄罗斯的精准断电打击。
马克龙曾直言:“对俄缓和等于放弃遏制中国。 ”如今看来,法国的警告成了美国战略转向的催化剂。 就在矿产协议签署次日,五角大楼宣布重启对台军售,首批M1A2T坦克已运抵高雄。 这种时间线上的微妙衔接,暗示着美国正将俄乌战场转化为对华威慑的筹码。 正如《华盛顿邮报》评论:“当乌克兰在顿巴斯流血时,美国军工复合体已在计算台海冲突的利润空间。 ”
二、调停退场:地缘博弈的明暗线
万斯将调停失败归咎于“莫斯科要价过高”,但这套说辞难以解释美国的矛盾行为。 俄方早在2024年底就提出“冻结现有战线”的停火方案,却被美国以“需保障乌克兰主权完整”为由拒绝。 讽刺的是,半年后美方却默许俄罗斯控制乌东四州,甚至施压基辅放弃赫尔松地区。 这种立场反复背后,暴露出美国的核心算计:既要通过持续消耗战拖垮俄罗斯,又要在适当时机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实证场景。
欧洲在此轮博弈中沦为尴尬看客。 德国总理舒尔茨曾试图联合法意两国推进独立调停,却遭美国以“暂停情报支持”要挟。 而当马克龙主张“欧洲应主导乌克兰重建”时,华盛顿立即放出风声,威胁对参与重建的欧企实施次级制裁。 这种“既不让欧洲掌勺,又要其买单”的策略,导致欧盟对乌援助承诺兑现率不足40%,波兰等国甚至开始驱逐乌克兰难民。
三、乌克兰困局:大国交易的牺牲品
泽连斯基政府当前的困境,恰似被多重绳索束缚的困兽。 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仅限于口头承诺,却要求乌军必须采用美制装备——这些武器系统与欧洲援助的“豹2”坦克存在兼容障碍,导致乌军反攻时频频出现指挥链断裂。 更残酷的是,美国主导的“利沃夫非军事区”方案,实质是将乌克兰西部划为美欧势力范围,基辅当局对此竟无否决权。
俄罗斯的战术调整同样充满玄机。 在接收美国默许控制区后,俄军突然放缓进攻节奏,转而加强黑海舰队部署。 这种“打打停停”的节奏,与特朗普政府“以战促谈”的施压策略高度契合——每当乌克兰试图拖延矿产协议签署,俄军就会在哈尔科夫方向发动佯攻。 观察家指出,俄美虽在台面上剑拔弩张,私下却形成某种“冲突管控默契”:俄罗斯获得地缘缓冲区,美国收割战略资源,而战火始终被控制在“不触发北约集体防御”的微妙阈值内。
四、台海牌局:美式威慑的镜像投射
美国在俄乌问题上的“中途退场”,与其在亚太的攻势形成鲜明对照。 五角大楼最新发布的《印太战略报告》明确将台海列为“最高优先级”,计划在2026年前完成关岛反导系统升级。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美国务院近日批准向台出售的“火山”布雷系统,正是乌军在巴赫穆特战役中因“误伤平民”遭国际谴责的装备。 这种装备转移背后的信号再清晰不过:美国正将乌克兰战场验证的“混合战争”模式复制到台海。
中国对此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 东部战区在美台军售次日启动环岛战备演练,歼-20与轰-6K编队首次公开穿越所谓“海峡中线”。 不同于乌克兰的被动处境,解放军展示的远程火箭炮覆盖能力,足以在冲突爆发瞬间摧毁台岛所有军用机场。这种“拒止战略”的成熟度,令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推演报告不得不承认:“介入台海的成本已超出可承受范围。 ”
五、全球秩序撕裂:霸权逻辑的终极暴露#瞭望2025#
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流出的“乌克兰分区管理”地图,撕下了国际法最后的遮羞布。 这份由美国特使凯洛格操刀的方案,将乌克兰切割为俄控区、欧控区和象征性“自管区”,其版图划分精确到经纬度坐标。 耐人寻味的是,方案特别注明“第聂伯河右岸50公里划为永久非军事区”——这个距离刚好超出乌克兰现役“海王星”反舰导弹的射程,确保黑海运粮通道永远受控于美俄。
当联合国安理会对此保持沉默时,全球南方国家终于看清残酷现实: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不过是五常利益交换的遮羞布。 印尼总统佐科在G7峰会上质问:“若主权原则可被交易,中小国家何以自处?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美国务院发言人那句露骨的表态中:“强者制定规则,弱者适应规则。”
此刻回望美国在俄乌问题上的战略转向,其本质是霸权衰落下“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选择。 从强推矿产协议到放弃调停角色,从纵容俄控区扩张到激化台海矛盾,这套“割肉饲虎”的玩法正在透支美国最后的战略信誉。 当德国《明镜》周刊发出“美国已沦为战争贩子”的尖锐批评时,华盛顿似乎忘了:21世纪的大国博弈,早已不是零和游戏的战场。
Powered by 朝鲜欢迎中国贵宾是谁啊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